当前位置: 四川焦点网首页 > 企业 > 正文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声入人心2》悄无声息地收官。2018年,第一季《声入人心》作为湖南卫视重磅打造的“秘密武器”,一跃成为真人秀节目中的一支“奇兵”。学艺术的小哥哥们用年轻时尚的演唱方式,颠覆大众对高雅音乐的固有印象,

《声入人心2》悄无声息地收官。

2018年,第一季《声入人心》作为湖南卫视重磅打造的“秘密武器”,一跃成为真人秀节目中的一支“奇兵”。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学艺术的小哥哥们用年轻时尚的演唱方式,颠覆大众对高雅音乐的固有印象,引领观众感知声乐艺术独特的魅力,轻松吊打各类养成系“土偶”。

今年的《声入人心2》,与第一季掀起的“云次方”、“深呼吸”等热潮不同,节目没能“破圈”、没能“出彩”,自然不能指望它延续第一季的火爆。

将二者的百指搜索指数作个横向对比,更能清晰地看出这档节目的后继无力。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在这个表格中,第一季从开播到结束的整体数据都要比第二季节目要高上许多,峰值更是出现了近三倍的差距(50876与16425)。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另一方面,9.3和6.0的豆瓣评分也简单粗暴的昭告大家,两季节目的差距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原本,第一季《声入人心》的火爆被业内看作101模式与小众的强强联合,而第二季《声入人心》的滑铁卢和今年一系列相似节目的寡淡,似乎都在暗示着:小众已死。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甚至连三档正宗的大众101模式:《以团之名》、《青春有你》、《创造营》,也似乎远未达到金主爸爸们的殷殷期待。

“小众”市场真的没有活力么?还是101模式真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实际上,《声入人心2》的惨淡似乎怨不得小众,也怨不得101模式水土不服。小众的成功在于给予少数人“优越感”,而101的核心竞争力是全民的参与式养成感。而无论优越感还是养成感,其基点都是接受、认同和深度认同。

缺失这个基点,即便再哀叹大众不懂也一样。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01.

靠“小众”搏出位的小众市场

从《中国有嘻哈》开始,资本似乎从来没放弃过对“小众”和亚文化类型的资源挖掘。但除了第一季看来仿佛“众神之战”的有嘻哈之外,似乎再没一个小众真人秀获得过全民性的“爆款”称号。

“小众”不是肆无忌惮的借口,更重要的是,稍有不慎,资本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市场盯着亚文化的蛋糕,为了更坚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避开潜在风险同时满足观众更多情感诉求,在小众类节目里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卖惨。

说“卖惨”似乎有些夸张,因为其本质集中呈现出小众文化里最核心的痛苦——不为主流所知或接受。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但许多节目并不知晓,这种技巧的前提是观众深入的情感共鸣,而共鸣感来自两个要素:对业务水平的高度赞誉和对选手的深度认同。

要做到这两点需要深刻的铺垫,因为赞誉业务水平需要科普,而科普能被接受的前提是愿意了解。有嘻哈算是开启了小圈文化流行语的先河,《即刻电音》里的字母与此类似,《声入人心》中的音域和类型说明就更是如此。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总体而言,一档小众节目成功的前提是小众圈层里的独特符号的主流化。一旦这些代表性符号被接受和广泛讨论,对大众而言便有了新鲜的刺激感,而网络时代,“爆红”几乎总是从“爆梗”开始的。

相应的,爆红的小众节目几乎都难以将等量的关注度延续至第二季。其根本原因便是小众圈里可被理解的特殊符号已经大众化,小众圈的神秘性彻底消散了,小众的”小众优势“不再明显,自然也难逃被冷落的命运。

02.

101模式的“成就感”守则

参与感的下降是今年几档101模式观感下滑的重要原因。正如前面所提,101模式吸引受众最大的两点是参与感和养成感,更重要的是后者,即陪伴成长与进步。

很多节目自觉有了剧本式打压和逆袭套路会自然让观众产生这种养成感,事实确是:观众并不好糊弄。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声入人心》第一季直接跳过了陪伴的环节,几乎每个观众在最开始感受到的就是“成就感”,所以才会被冠上“三十六个神仙打架”的名号。

饭圈女孩听多了偶创里经过修饰依旧一言难进的嗓音,看多了被营销号和博主们盘点的死亡演技,初遇到美声的男高和假声男高、遇到音乐剧的表演方式,再加上高颜值的刺激,自然口口相传,让节目成了安利热门。

而第二季有了对比难免相形见绌,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声入人心2》选手对观众吸引力下降的原因背后,实质上暴露了小众圈层内综合高素质从业者储备的捉襟见肘,和资本搅乱行业标准的不争事实。

03

“小众”被101模式榨干,留下的只有疲惫的圈子和观众

正如封闭的小众会消亡,支撑不了大众涌入的小众也必然走向封闭。也就是说,一个圈子想要维持发展,需要对大众保持常态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核心性要素就是好的作品。

那些被网络推手强硬打造成爆款的作品姑且不论,无论任何圈层,在音乐商业化的时代,好作品的持续性生产背后必然是高职业化、高标准化的参与和高效率的传播。就拿音乐剧来说,百老汇、西区和宝冢,哪一个没有经历过历史性沉淀和高度专业的商业性开发?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宝冢歌剧团演出现场

很多音乐里的亚文化种类在国内都还在成长阶段,经典和神话诞生的背后,是一个圈层内部的人们持续不懈的努力,而在一个圈子的幼年期,亚文化类型节目或许可以靠独特搏出位,却终究养不活节目组、平台和圈层市场。

作为节目组,通常的烦恼是如何让一种节目模式成为可持续的红利,而非仅仅为选手做了嫁衣。但很遗憾,作为大众传播的节目所需要的“爆款”、“高流量”和小众圈层本身地下、低职业化的性质有冲突,这种矛盾几乎是本质性的。

几年来前赴后继的亚文化类型节目并不少,但大多不过是粉圈自嗨,甚至是粉圈用来共同树立鄙视链最下端的团建谈资。

《声入人心2》跌下神坛:观众被套路得太狠,终于反应过来了

尽管我们能从《声入人心》节目组的努力中看到他们试图联结和扶植市场,以让节目拥有充足后备资源的野心,但对“提现”的野蛮渴望,最终造成了一个悲惨的现实:当小众圈层内的精华被迅速用完之后,利益相关者却不甘就此放过,一次又一次试图用包装掩盖逐渐寡淡的内陷,榨取一个圈层最后一滴价值。

而这对观众和圈里挣扎和奋斗的人们而言,都不公平。


推荐阅读:叶紫

[责任编辑:无]